农村支付“高速路”是怎么修成的?
- 发布时间:2015-04-10
- 来源:光明网、新浪网、搜狐网、金融界等
- 大 中 小
- 打印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继续推动金融资源向‘三农’倾斜,三农金融事业改革试点要覆盖全部县域支行。但是,如何能够确保金融资源有效到达,解决县域支行到农民家门口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是农村金融能否在农业现代化中发挥作用的重要体现。
基础设施建设是金融资源倾斜的先决条件。作为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农村金融机构应根据农民财富增长和观念提升所产生的新需求,积极在农村发展理财、银行卡、移动银行、手机银行等业务。但是建设支付环境,资金、设备、网点审批等等限制因素又无法在短时间内加快大批量建设,行业内相关专家认为,要进一步完善农村支付环境应该利用目前行业内的先进技术手段来提升建设速度,主要应从以下两个方向着手。
双轮驱动 打造随处可见的“网点”
据银行业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和农村的金融网点均为10万左右,但是在以庞大的农村人口为基数的前提下,农村地区万人拥有银行数却仅仅有1.26,远远低于城市人口平均拥有数。在很难快速增加营业网点的当下,如何消除金融服务空白乡镇、满足农村地区日常小额取现、余额查询等基本金融需求是个难题。针对这一问题,人民银行早在09年就提出了助农取款服务这一重要举措。截至2014年上半年,助农取款服务点达到近90万个,覆盖行政村48万余个,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空白行政村消除超过80%,基本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构建起了支农、惠农、便农的“支付绿色通道”。
其实,除了固定服务点的布局外,专家认为“主动出击”也不失为针对偏远农村地区的最佳解决方案,而“移动银行”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利器。“移动银行”自诞生以来,就成为了连接城乡、惠及民众的金融服务“快速通道”,但受限于成本以及电源的限制,近几年“移动银行”发展一直停滞不前,始终难以真正落地。可喜的是,在2014年金融展上,以“直流智能电源专利技术”打造的“移动银行”新鲜上市,成为众多银行,特别是农村银行青睐的产品。据了解,该项技术由国内专业的IT服务商神州信息旗下子公司神州数码金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神州数码金信)自主研发,并已在山东临淄农村商业银行落地实施,而其搭建的“移动银行”可在总成本节省一倍以上的同时,实现断电不间断服务八小时,由此打破了银行发展的瓶颈,或将成为未来银行发力偏远山区的有利选择。未来,“移动银行”必将成为农村支付“高速路”上的重要一程。
打通渠道 聚焦无所不能的“云服务”
“移动互联”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支付习惯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手机银行、支付宝及微信支付的快捷性与便利性。可以说,“移动互联”出现,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小微金融机构网点少、目标群分散、服务及产品相对简单的难题。
近两年,随着“云服务”的兴起,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逐步渗透到了农村市场。通过“金融云”外包服务,村镇银行、农商行等小型金融机构可低成本快速开通手机银行、短信银行、微信银行、支付宝等移动平台业务,从而彻底消除时间、空间的限制,全方位打通农村支付渠道。同时,广阔的农村金融市场也为以神州信息为代表的国内金融云服务提供商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意见》的逐步落实,农村的支付服务环境将得到大幅度改善,但要支撑这样一个繁荣的农村金融市场大环境,还需农村支付服务的相关参与者共同努力,利用新技术、新平台、新渠道向农村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让农民真正享受到“普惠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