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洞察
首页 >  行业洞察 >  专家投稿 >  主题演讲|崔蕾:详解新一代分布式核心系统

主题演讲|崔蕾:详解新一代分布式核心系统

  • 发布时间:2016-06-01
  • 来源:微信号“金融IT圈”
  •   
  • 打印

近日,神州信息旗下企业神州数码融信软件有限公司(简称:神州数码融信)主办的“求新思变,智在互联——2016年中国银行业创新发展大会”在溧阳顺利举行。现场,神州数码融信首席行业专家崔蕾带来了公司新一代分布式核心系统的详解。

神州数码融信首席行业专家 崔蕾

演讲摘录

各位尊敬的来宾大家好,下面由我跟大家分享一下神州数码融信新一代分布式核心系统。不久之前,银行的一个好朋友知道我今天要在这个会场上做新一代分布式核心系统的发布,便跟我提出了一个疑问,他说:"你们上一代的核心系统在我们银行里面运行的非常好,非常的稳定,支撑着我们整个业务的发展,我们觉得非常的理想,为什么你们还要研发下一代的核心系统呢?"这个问题也给我带来了很深的思考,总结下来,有三个初衷:

1 快速响应

简单说,我们觉得核心系统还不够快。核心系统在银行的发展了超过二十年,甚至有些行已超过了三十年。一直以来,银行核心系统的定位是求稳,它最根本目的是尽量保证以不变来应对整个业务发展的各种形态的变化。但是,当支付宝出现后,特别是在13年,"双十一"购物节上,支付宝的使用呈现海量级增长,这不仅给我们的团队,也给我们的客户带来了很大的刺激。以前,我们认为核心系统TPS达到两三百,就足以支撑整个银行的业务运行了。但在新的时代之下,整个金融服务领域面对的客户群体越来越多,客户的要求越来越多,面向未来,一千TPS,甚至上万TPS都有可能出现。因此,我们把对整个核心系统性能的追求,当作了一个根本的出发点。

2 结构灵活

从核心系统的结构来说,核心基本定位于银行的一个专业的独立应用系统。这样的一个架构是否能满足未来银行整个业务发展的灵活变化?当我们把核算从核心系统的主处理功能剥离出来,让它可以支撑全行所有系统的核算时;当我们把定价功能剥离出来,可以支撑非核心业务的定价时;我们就知道,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功能模块会逐步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核心系统结构是否可以灵活调整,适配银行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将会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无论是上一代的核心系统,还是现在一些发展中的核心系统,我们认为从结构上来说,都不足够支撑未来业务的灵活变化。但互联网技术带给我们新的契机,尤其是分布式技术的成熟,让我们看到从根本上推动核心技术向更灵活的方向发展变革的时代已经到来。

3 高效创新

我们认为,在整个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核心系统越来越被定义为了一个保守的银行应用系统,他要承担的业务功能越来越弱化,局限在存款、贷款,局限在有限的业务服务过程当中。但是,这并不是未来业务形态的发展。我们看到很多新一代的消费者已经慢慢的成长起来,对他们来说,银行承担的这些功能不再仅仅是帮他们记一个账的功能了,而是要帮他承担在整个生产、生活当中,各种万千变化的、和钱有关系的、和金融有关系的各种服务的延伸。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稳定的,保守的,一成不变的系统是否可以承载新时代对业务服务价值的诉求?我们的观点是显然不行。所以,在新一代分布式核心系统里面,我们追求的是更高的创造力。我们希望即便是传统的金融功能,也能通过组合变换,通过更好的结构模式,创新出来与众不同的新的业务功能。

总之,我们需要一个更快的核心系统,需要这个系统具备更灵活的结构,也需要这个系统能够提供更多富有创造力的金融服务功能!

围绕这三个初衷,我们总结了新一代分布式核心系统的第一个关键词:

“轻”

这里说一个小故事

“四川有一个地主,叫做刘文彩,他家门口有一个石头,搬不走,就找了一些工匠把这个石头挖空,最后变成了一个精美的狮子。这就是核心系统从胖到瘦的过程。我们精简了很多东西,让这个系统更精细、专业,呈现出想表达的专业化功能。

后来这个地主觉得这个狮子放大门口腻味了,就想把这个狮子移到后院去,于是找了十个工人抬这个狮子,但这个石头狮子很沉,根本挪不动。没办法,最后大地主找工匠重新做了一个石头狮子放在他的后院。”

这个就是我们在上一代核心系统发展过程中,追求更快、更灵活、更具备创造力时出现的瓶颈。系统虽然瘦了,但是仍然很“沉”,“沉”到它在银行IT架构里不敢挪动、变化和发展。

怎么改变“沉”?

这是新一代分布式核心系统关注的一个重点。我们的核心思路是把每一个模块都变成轻量级的服务系统,随意搭配组装。我们的利率市场化等模块,可以成为给全行系统提供支持的基础功能模块;我们的产品工厂不再仅配置核心系统的产品,还可以配置更多,尤其是一些更富创造力的跨系统组合产品;我们的参数平台不仅可以管理核心系统的参数,还可以管理其他系统的参数;我们的批处理可以进行统一的全行批处理的调度。把各种功能分解开来,独立运行的前提,要求每一个模块的功能边界清晰,并在系统结构上逐步和其他系统松耦合化,即可以通过不同模块的搭配,甚至于不同服务的搭配,创造出和以前含义完全不同的新的核心系统。所以我们认为,"轻"是分布式核心系统里面的立足之本。

在这个关键词下,未来无论是互联网银行,还是传统银行,具备专业化服务功能的金融公司,都可以通过新一代分布式核心系统中不同的轻量级模块的组合搭配,满足自身当前阶段的发展要求,从而达到"互联网+"下的全能银行的核心系统的建设诉求。

怎样实现“轻”?我们需要引入第二个关键词:

“微”

"微"代表的是微服务,在我们看来,银行未来的发展不仅是系统功能的演变,也包含了整个银行业服务发展形态的演变,从服务化逐步地向微服务化进行迈进。

传统银行最早的功能单元是交易, SOA体系出现后,银行所有系统提供的都是服务,尤其核心系统。我们定义的服务有存款、取款、发放、回收……,这些都是我们能给客户提供的、具备独立业务功能的服务。那么,再往后发展,这些服务会演变成什么呢?今天,即便是取款、转账这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功能,其实也蕴含着千变万化的业务含义。在不同的业务场景下,这些服务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变化最后都需要体现在更细微的服务组合上,形成不同的功能。换句话说,最终客户感受到的金融服务其实都是由或多或少的微服务共同运行而实现的。

在新一代分布式核心系统中,微服务可以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独立、组合和交叉部署。不同的微服务通过组合变化,产生出更多、更具创造力的新的银行金融服务。同时,微服务还释放了整个系统的性能,实现整体执行时间的压缩和性能的扩充。

因为“微”,我们系统才变得“轻”,因为“轻”,我们的系统才能快起来。

第三个关键词,我们叫做“主动”

“主动”

这个关键词和核心系统承载的功能密切相关,也是在研发新一代分布式核心系统时探讨最多的命题,它重点解决的问题是上一代核心系统的功能边界到底在哪里。

上一代核心系统所有功能的出发点都是要帮助银行完成特定目标下的事情。简单来说,虽然我们围绕“客户为中心”构建系统功能,但是所有功能的出发点都是客户主动选择,客户完成选择以后,银行针对这次服务的生命期就结束了,这个客户和银行就没有关系了。银行只有被动的等待下次客户来银行的时候,才能为客户提供下一次服务。

我们认为这种被动的服务形式将会成为制约业务发展的瓶颈,尤其在整个利率空间已被压缩、银行正寻求不同的发展路径,加强客户黏度的状况下。因此,新一代分布式核心系统功能上的诉求,是“主动”。主动代表什么?举个例子:

客户普通的转账功能,系统首先可以识别客户为什么要转账。怎样识别?可能客户转账的备注里面写了一个“借款”,当系统识别到客户潜在目的时,可以自动触发新的金融服务,如提醒客户是否有和受益方签订借款协议的需要。可以看到,这是隐含在客户普通转账行为下的业务需求,一旦系统发现了这种潜在需求后,就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多的主动的金融服务。

把客户的潜在诉求挖掘出来,就把系统变成了一个不是被动单纯提供服务的系统,而是一个主动连接人和人、连接人和组织、人和社会的系统,持续地主动地为客户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

这也引出了第四个关键词:

“活”

“活”体现在新一代分布式核心系统的产品工厂上,它管理全行的产品,是负责全行产品创新和运行的平台。这个平台具有“静”和“动”两个特点。从静态功能来说,他能够承担不同模块、专业系统和产品相关的参数配置,实现银行产品的全线流程化管理。

从动态功能来说,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上一代核心的产品工厂,它配置的产品一定是基于专业系统提供稳定的产品模型,形成可运行的金融产品。它不能突破如存款或贷款的产品模型限制,因为一旦突破,就不能产生对应的功能。但这种静态的产品模型并不能满足未来银行的业务发展。

分析新一代的消费者,我们会发现,他们不关注银行提供了存款的什么功能,或是贷款的什么功能,他们希望银行提供的是综合性质的服务功能。比如,

一个账户,有钱的时候,自然就是一个存款账户,我潜在的需求是有一些投资;完成一些日常的结算功能:如购买游戏币,日常消费,还要发几个红包等等……当钱不够的时候,银行可以提供一些额度,这个额度可以帮我完成一些相应的借款,这时候,这个账户又是贷款账户了。

银行基于这个账户给客户提供产品服务,这些产品在银行属于什么性质,对客户来说不重要。由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产品工厂的实现方式,设计一个产品运行框架来突破固有模型的边界。在这个框架下,可以不再严格区分不同性质的产品,只要是产品就能够按照配置的微服务实现各种装配的子功能,能够和其他的产品衔接起来形成新功能。通过这样一个产品工厂的运行框架我们可以为银行提供更多的创造力,可以为未来的业务发展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

同时,产品框架遵循统一的服务协议,对全行的任意一个系统来说,只要他的子功能可以剥离出来,可以独立运行起来,都可以直接的包在整个的产品运行框架里运行。这表示,未来我们在创造一个产品的时候,不再仅仅是在一个系统里面创造产品了,而是把不同系统中的不同原始微服务功能组合起来,形成更多的创新产品。这个就是新一代分布式核心系统的产品工厂关于“动”的特点。简单说,就是未来产品工厂不但要承担“静”的配置功能,同时还要承担“动”的运行功能。从未来看,“动”的功能是系统最大的潜力和能量。

当我们通过产品工厂打破产品模型边界的时候,我们发现,客户的账户性质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它可能从原来最小的一个核算单位变成客户购买银行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个载体。对客户来说,他就是一个协议编号,就是一个唯一的提供若干约定服务的标识。而基于这样一个标识,银行可以提供余额管理、协议管理,状态管理,各种限制管理,以及相应的定价管理等一系列的服务功能。

在未来,尤其是核心系统中,当所有的业务功能都围绕着客户在主动变化时,账户功能的边界也会变得模糊。它首先考虑的是客户要什么,而不是银行能提供什么,更不会被银行内部职能划分、考核模式、管理要求约束。因此,在新一代分布式核心系统里诞生了覆盖更多业务场景的账户体系,新的账户模型打破原有功能边界,实现不同的综合服务功能。在未来,所有的模块之间,新的账户模型也可以让各自的特有功能互融互通,形成更多的富有创造性、颠覆力的金融服务,所以我们把这个关键词总结出来叫做“融”。它代表了整个核心业务的发展是融合性的发展。核心系统最原始的诉求,就是为客户提供更多的服务,账户服务融合也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在新一代分布式核心系统里面,会计核算模块也成了一个轻量级的服务系统,这个轻量级的服务系统未来可以承担全行所有实时业务或者关键业务的核算功能。核算本质是什么,我们认为是一把尺子,把银行业务飞速发展、万千变化,最后回归到本质的会计模型上。通过这些会计模型来分析经营状况、防范风险,对未来的业务发展进行指导。

这里面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如何让一个负责核算的系统能够兼容未来业务的万千变化。这一点我们深有体会。曾经很多银行都希望新老会计准则可以同时在核心系统里面运行,甚至希望在业务发展较好时,积分、电子账户、不同地区也需要做会计核算,对应不同的会计准则……,当时受限于架构体系、技术的发展等情况,我们很难在一个系统里兼容这么多的核算要求。但今天,我们发现,当把核算功能轻量化、微服务化后,以前这些潜在的核算需求在新一代分布式核心系统中可以实现。

通过可配置核算引擎,新一代分布式核心系统就具备了能够兼容未来万千业务变化、而不仅仅是现有业务场景的核算能力。当我们有新的业务出现时,有新的会计要求时,都可以通过核算引擎的配置来快速完成整个核算体系的调整。新一代分布式核心系统的核算体系可以用最灵活的方式实现银行对核算功能兼容天下、海纳百川的根本诉求。

在我们新一代分布式核心系统研发的时候,我们选择了最成熟的新兴技术融入到整个体系里面,来实现对未来功能的诉求。这里面包括了分布式缓存技术、RPC服务运行技术、分布式数据路由技术、数据聚合算法等等不同的新技术。我们不断的进行尝试和突破,保证我们在引入了新的技术以及承担了更多复杂的功能的情况下,能够回到我们的原点,就是系统一定要够快的初衷。同时,在整个新一代技术体系引入过程中,我们也强调每一块的技术都是以轻量级的方式引入。就是从底层的平台来看,所有的技术可以进行相应的替换和更新,每一部分的技术本身也可以具备很大的成长空间。这能帮助银行适应当前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没有任何技术是一成不变的,也没有任何一个技术能适应今年明年的发展就可以适应未来的发展。

长期以来,很多银行、传统IT厂商一直追求的都是一个稳定的核心系统。追求稳定的过程当中,我们有时候会走入一个误区,不变就能稳定。但是在当前社会创新大爆炸的时代,不变代表的只能是不进则退。一成不变、没有成长性的系统终究会变成整个体系内最不稳定的风险。我们认为不断变化、能够不断茁壮成长的系统才能带来更稳定的未来。

例如当我们认为高风险的新业务不应该干扰现有系统运行的时候,我们可以在核心系统增加一个创新型功能的节点,去大胆的通过灰度发布的方式进行创新业务的服务。这个不会影响到银行以前服务功能的正常运行,但是可以让关注的一千个客户、一万个客户,或者是实验性的客户享受到最新的银行服务。这样既可以有限范围内尝试创新能力,也可以保证整个核心系统的稳定运行。在这些新的业务广泛开展起来以后,我们发现没有什么风险,运行效率也足够高的时候,我们可以再重新部署,回归到其他的节点上去,这样其他银行客户都可以享受这些新服务了。这个就是我们理解的未来核心系统的成长性带来的价值,能够稳定地创造出来更多的业务功能的变化。

刚才谈了这么多,都是我们今天发布的新一代分布式核心系统的一些特点。我也借这个机会分享了一下我们在做新一代分布式核心系统的一些背后的想法和故事。谢谢大家!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