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首页 >  神州信息新闻 >  核心市场酝酿洗牌

核心市场酝酿洗牌

  • 发布时间:2011-08-25
  • 来源:
  •   
  • 打印

国内核心业务系统厂商,我们可以归纳为三种业务模式,一种是自主开发;另一种是引进国外源代码,消化吸收再创新;第三就是与国外产品合作,专注于实施。但是,无论哪种模式,相比其他,都有其局限性。市场正酝酿一种微妙的变化。

究其原因,核心系统是应用系统,并不能通过产品而完全固化和应用,任何一个核心系统在产品之外都需要大量的客户化工作,只有良好的实施和客户化才能保证产品真正在银行用起来、发挥功效。

尽管各有各的优点与缺憾,但几种模式共有的特点之一,就是产品化和本土化程度的持续提升。事实上,这一点是一个软件产品能否被越来越多的用户认同,以及软件企业能否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

作坊式的开发,或者散兵游勇式的商业模式,在今天的核心业务系统领域,已经没有市场了,因为没有银行会拿自己的前途做赌注。但是,在核心系统领域,为什么依然没有世界级厂商出现?问题到底在哪里?

产品化之惑

在核心系统领域,产品化是厂商的一块心病。产品化可以降低厂商的研发、实施、维护成本,提高软件的复用性;产品化程度越高,产品越稳定,适用性越强。但是,一方面由于银行业务的复杂性,以及不同银行业务的差异性,使厂商把用户需求进行标准化和产品化具有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厂商在资金、人员等各个方面的投入不足,也桎梏了产品化的发展。

一般而言,核心系统厂商的一个产品,有三个部分的工作,第一是产品本身,第二是产品的交付,第三是后续的维护。从一个项目的收入角度来看,产品的交付,占比比较大;而产品本身的License和后续的维护,则相对较小,总的下来,一个项目的交付费用可能要占到项目总费用的很大一部分。

这是一种畸形的状态。但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中联集团中国区副总裁张洪君认为,这里面有历史的原因。国内的核心系统,因为一直不被认可,那么客户对产品费就不认可。这种认同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产品配套的文档比较欠缺;第二是细节做得不够。通常做应用系统开发的业务人员与开发人员都比较随意,客户提出需求后,不同的开发人员,设计出来的需求都不同,到了测试人员那里也是如此,可能会随意调整。这就使产品的细节不是很严谨,导致客户不认可这是一个产品。

还有,产品需要有持续的升级,这也是客户是否认可的重要一点。但现在很多厂家,甚至包括国外厂商,都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大部分都是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定制,改动非常大,造成系统的持续升级比较困难。

再就是交付。由于客户的需求很难把控,这样就造成要改动的东西很多,也就意味着厂商在交付方面的投入更大。

而如果软件的产品化程度比较高,首先就意味着可以改动的东西就比较少,产品的适应能力很强;二是核心系统的定位很清晰,不是核心系统的功能,不会放到核心里面;三是改动的方式非常规范,不是随意改,否则可能会破坏产品架构。如果这些方面做得好的话,意味着交付相对比较成熟了。

长期以来,由于产品的价值不被国内用户更多认可,致使厂商在系统的产品-交付-维护过程中,形成一种哑铃型的收入模式,中间大两头小,也就是项目型交付,这种模式的缺点,就是漠视产品本身的价值,而是注重交付过程,最终使产品的持续研发和升级沦为形式。这是一种恶性循环。

核心系统是持久战

提高软件的产品化程度,也就成为核心系统领域厂商不断努力的方向。但是,日积月累下来的顽疾,并不能在短期内得到扭转。

实际上现在国内核心系统厂商,在产品版本的控制方面还良莠不齐,有的每个项目都有一个版本,虽然这些版本在很多地方是一样,但是,如果厂商不具有足够的研发实力,这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客户需求对版本功能进行的现场改动,并不能得到有效地甄别、整理和提炼。

在项目过程中,厂商一般都希望把系统划分为很多层次,哪些层次是哪些对应的人员可以改动的,哪些是不可改动的,这个理念非常简单,但做起来有很大难度。这种状况一方面源于交付方法的不成熟,还有就是用户的压力,因为很多时候客户觉得需求一定要改,要按照自己的要求进行改动,再有就是项目进度的压力。这种状况,在软件行业普遍存在。

事实上,只有对软件交付进行规范的控制,厂商才有可能将统一的部分进行持续的升级,从而逐渐提高软件的产品化程度。但是,这需要一个过程。在核心系统领域,这个过程伴随着厂商生态的变化。

业界一般认为,核心业务系统是考验厂商能力的一个系统,不仅仅是系统的建设和实施能力,还包括对银行未来发展的判断能力、对国内外银行业发展的洞察能力。数年前,很多做外围系统的软件厂商也纷纷进入核心系统领域,就是因为这是厂商实力的体现;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用户一旦选择了一个核心系统厂商,它很长时间就会与厂商绑定在一起。这就造成一段时间里,声称自己能做核心业务系统的厂商很多。

然而,市场格局在不断变化。随着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很多不具优势的厂商逐渐退出。经过市场的洗礼,现在国内核心系统厂商也只剩下不多的几家,因为核心系统毕竟对厂商的要求很高,需要多年的积累与持续不断的投入。

但是,为什么一直没有出现领导型的企业?国内厂商的自主开发、引进源码再创新以及引进系统负责实施三种模式,哪种更受到用户的欢迎?

神州数码融信软件经历了三代核心系统的研发和推广,从其历史看,既有自主研发的核心系统产品,又通过合资合作引进和实施了最多的国外核心系统产品,也是从“国内的看不上,国外的水土不服”这个阶段走过来的。神州数码牛晓莉说:“我们对两个极端的观点都不认可,一个是国外的就是好的,一个是国内就是好的,这都不太对,现在银行真正需要的是一个能支持市场竞争和业务发展的国际化的核心系统。应该说,国外的系统都是不错的,在设计理念等方面有其先进性,但是没有任何一个系统是拿进来就能用的。以前的那些失败的国外的案例,失败在哪里呢?失败在实施。”

中联集团中国区副总裁张洪君则认为,三种模式,各有优劣,任何一方要打破僵持的局面并不容易,因为大家都看到这一点。为什么不容易呢?因为需要执着,需要很多积累,需要有能力持续不断地投入。

市场集中度将逐渐提高

当前,在金融IT服务市场上具有一定规模的厂商,每家的市场份额都不会超过5%-7%,市场集中度比较低。因此,谁将是未来的胜出者,目前还无法断言。

在今天,用户的“国内的看不上,国外的水土不服”这种心态虽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数年来,中小银行的核心业务系统项目,大部分还是落在了国内厂商手中。当年在核心系统领域掀起热潮的国外厂商,在中小银行领域,绝大部分都已经销声匿迹。

神州数码牛晓莉判断,首先,核心系统领域,小的厂商慢慢在退出;其次,银行的要求在提高,银行对厂商的整体实力也越来越看重;第三,银行对核心系统的选择,不管是从业务方面还是技术方面,都将不会只满足于当前的业务需求,还会看重将来的发展,看重厂商是否具有引领性,能否引领自己向更高层次发展;第四,厂商的整体实施能力,是否能够满足所有业务需求、能够顺利上线、提供长期的技术支持。

以神州数码融信软件为例,在西安建立的软件交付基地和软件研发工程院,使核心系统等产品的发展能够形成系统的规划,包括新产品推出、更新、升级等;在项目过程中,可以随时把发现的新的客户需求反馈到后面的工程院,并通过良好的设计,以参数的形式在系统中实现,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丰富需求与功能。长此以往,将逐渐建立起一个良性的循环机制,产品化程度持续提高,并使交付过程越来越轻松,同时还能把对行业的前瞻性理解和判断,不断加入到系统中去,从而推动产品的创新。

中联集团中国区副总裁张洪君认为,核心系统的稳定性和成熟度一直以来都受到用户的关注,基于这种考虑,用户在选择厂商的时候,会非常在意厂商的案例数量和实施成功率。因此,有实力的公司,会越来越得到用户的认可,也会有比较长久的发展。从这个角度,国内核心系统市场的集中度将会逐渐提高。

大浪淘沙,用户始终是最后的裁判。在平静了很多年的核心市场,其实暗藏着变革的气息。实际上,在最近的一些银行核心系统项目的招投标中,PK到最后的,往往还是那两三家厂商了,市场格局已经清晰地呈现出来。

联系我们